枫香坪碉楼。 记者 任伟 摄
骁勇善战的传奇女将秦良玉、独具风情的土家摆手舞……提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这些。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位于石柱北部的悦崃镇上,还有一片碉楼群。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碉楼,寄托着当地居民对和平安定的向往,也凝聚了巴渝乡村文化的智慧。日前,记者到悦崃镇进行了探访。
一个小镇修筑十座碉楼
只因这里地处交通要道
悦崃镇位于石柱北部,与湖北利川接壤。乍一看,它与重庆的其他乡镇并无太多不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小镇上现存4座碉楼,数量占石柱现存碉楼的三分之二。据该县文管所调查,清末民初,悦崃镇先后修建的碉楼竟达10座之多。
为何悦崃镇会出现碉楼“扎堆”的情况?
“这与悦崃镇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县文管所文物专家蒋屏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悦崃就是湖北与重庆、四川等地交通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间,汉伏波将军马援三十九代孙马定虎就在悦崃平定了反抗朝廷的“五溪蛮”。次年,朝廷设“石柱安抚司”于悦崃新城村古城坝。
不仅如此,悦崃的地势也比石柱县城高。蒋屏介绍,悦崃的平均海拔比石柱县城高500米左右。在没有高楼大厦的久远年代里,这样的地形优势使得悦崃成了石柱的天然瞭望台。
“悦崃的10座碉楼,就是清末民初的富商所建。”蒋屏说,当时川湘鄂几省之间均有盗匪流窜,悦崃地处交通要道,匪患猖獗,因而此地的富商选择了建碉楼这一方式来抵御盗匪、保护财物。
悦崃现存的碉楼分布在枫香坪、新场、新城村等地,它们有个共同特点:位于地势较高的坡地上,视野开阔。
能防御能住人还能养家畜
碉楼成为居民的“守护神”
“许多年里,碉楼保护了富商和周边居民的财产、人身安全。”蒋屏介绍,悦崃镇上的碉楼不仅坚固、高大,里面还能住人、养家畜,甚至还有“自来水”。
这是怎么办到的?记者先后走进悦崃枫香坪碉楼和作坊碉楼,一探究竟。
枫香坪碉楼是悦崃镇现存碉楼中保存、修复情况最好的。站在碉楼院子里,仍可感受到碉楼当年的威武气势——楼身全部由青石条筑成,以掺了糯米浆的石灰水做黏合剂;楼高5层,约15米,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屋顶为重檐攒尖式;碉楼外墙高出地面约12米的位置,四角各有一个圆柱形无窗石室,当地人称为“角堡”,实际上是碉楼的瞭望台。
走进碉楼,记者发现,底楼用柱子和石栏分隔成左中右三个空间,中间可以通行,左右两边的地面上还有一些干草。
“左右两边,以前就是养猪和牛的地方。”蒋屏指点着四周说,碉楼一楼不住人,通常用来饲养牲畜,堆放粮食、干柴等物资。
沿木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包括最顶部五楼在内的各楼层。枫香坪碉楼始建于民国时期,结构至今仍十分牢固,木地板踩上去纹丝不动。蒋屏表示,这样一座碉楼,战乱时可容纳近百人居住,是周围居民不折不扣的“守护神”。当时,只要匪患的警报一来,附近的居民便会收拾细软,赶着牲畜躲进碉楼。
碉楼的外观十分粗犷,内部设计却十分细致。以瞭望台为例,墙体上的瞭望孔内大外小,方便卫兵观察、开枪,盗匪的子弹却很难射入。不仅如此,在瞭望台底部还有3个比拳头略大的圆孔,作为下水道。遇到火攻,就可以从这里倾倒大量的水,灭火自救。
水从哪里来?在位于悦崃镇新城村的作坊碉楼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作坊碉楼一楼右侧,有一口巨大的石头水缸。水缸上方的墙壁上有一个15厘米见方的孔洞,这就是碉楼里“自来水”的出水口。
“匪患一来,有可能持续十天半月。人们必须在碉楼里吃住,水源是极其重要的。”蒋屏介绍,碉楼选址都经过慎重考虑,附近往往有泉水、井水等水源。作坊碉楼背靠山坡,引来山泉水灌入水缸,便能保证人畜饮水。
“和平永固”“磐石久安”
折射人们对和平安定的向往
枫香坪碉楼和作坊碉楼分别由清末民初的财主马文英和民国时期的富商冉隆池父子修建。经历了近百年风雨,这两座碉楼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已有所改变,但从碉楼的题刻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深深向往。
在枫香坪碉楼正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和平永固”四个楷书大字;而在作坊碉楼,大门两侧刻着一副对联:“飞阁重檐金汤永固,崇山峻岭磐石久安。”落款时间为“民国辛未年”。据县文管所考证,应为民国二十年。
“悦崃交通便利,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是商贾云集的地方。”蒋屏感慨道,当时的人们把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寄托在了坚固的碉楼上。
这些碉楼的许多设计,均独具匠心:枫香坪碉楼的圆柱形瞭望台虽然仅能容纳两人,却有接近270度的观察视角,值守者稍稍转头便能将碉楼正面和侧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作坊碉楼除了有两扇左右开合的大门,内部还设一道上下拉动的闸门,放下闸门便可增加一道防御;作坊碉楼旁的老民居与碉楼本有门廊相连,从民居进入碉楼只需短短数分钟……在作坊碉楼旁住了30多年的马俊芳阿姨说:“这个石头楼,扎实得很!”
“这些设计是巴渝乡村文化的智慧结晶。”蒋屏表示,悦崃镇的碉楼群是石柱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有待进一步保护和推广。
枫香坪碉楼。 记者 任伟 摄
骁勇善战的传奇女将秦良玉、独具风情的土家摆手舞……提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这些。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位于石柱北部的悦崃镇上,还有一片碉楼群。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碉楼,寄托着当地居民对和平安定的向往,也凝聚了巴渝乡村文化的智慧。日前,记者到悦崃镇进行了探访。
一个小镇修筑十座碉楼
只因这里地处交通要道
悦崃镇位于石柱北部,与湖北利川接壤。乍一看,它与重庆的其他乡镇并无太多不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小镇上现存4座碉楼,数量占石柱现存碉楼的三分之二。据该县文管所调查,清末民初,悦崃镇先后修建的碉楼竟达10座之多。
为何悦崃镇会出现碉楼“扎堆”的情况?
“这与悦崃镇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县文管所文物专家蒋屏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悦崃就是湖北与重庆、四川等地交通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间,汉伏波将军马援三十九代孙马定虎就在悦崃平定了反抗朝廷的“五溪蛮”。次年,朝廷设“石柱安抚司”于悦崃新城村古城坝。
不仅如此,悦崃的地势也比石柱县城高。蒋屏介绍,悦崃的平均海拔比石柱县城高500米左右。在没有高楼大厦的久远年代里,这样的地形优势使得悦崃成了石柱的天然瞭望台。
“悦崃的10座碉楼,就是清末民初的富商所建。”蒋屏说,当时川湘鄂几省之间均有盗匪流窜,悦崃地处交通要道,匪患猖獗,因而此地的富商选择了建碉楼这一方式来抵御盗匪、保护财物。
悦崃现存的碉楼分布在枫香坪、新场、新城村等地,它们有个共同特点:位于地势较高的坡地上,视野开阔。
能防御能住人还能养家畜
碉楼成为居民的“守护神”
“许多年里,碉楼保护了富商和周边居民的财产、人身安全。”蒋屏介绍,悦崃镇上的碉楼不仅坚固、高大,里面还能住人、养家畜,甚至还有“自来水”。
这是怎么办到的?记者先后走进悦崃枫香坪碉楼和作坊碉楼,一探究竟。
枫香坪碉楼是悦崃镇现存碉楼中保存、修复情况最好的。站在碉楼院子里,仍可感受到碉楼当年的威武气势——楼身全部由青石条筑成,以掺了糯米浆的石灰水做黏合剂;楼高5层,约15米,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屋顶为重檐攒尖式;碉楼外墙高出地面约12米的位置,四角各有一个圆柱形无窗石室,当地人称为“角堡”,实际上是碉楼的瞭望台。
走进碉楼,记者发现,底楼用柱子和石栏分隔成左中右三个空间,中间可以通行,左右两边的地面上还有一些干草。
“左右两边,以前就是养猪和牛的地方。”蒋屏指点着四周说,碉楼一楼不住人,通常用来饲养牲畜,堆放粮食、干柴等物资。
沿木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包括最顶部五楼在内的各楼层。枫香坪碉楼始建于民国时期,结构至今仍十分牢固,木地板踩上去纹丝不动。蒋屏表示,这样一座碉楼,战乱时可容纳近百人居住,是周围居民不折不扣的“守护神”。当时,只要匪患的警报一来,附近的居民便会收拾细软,赶着牲畜躲进碉楼。
碉楼的外观十分粗犷,内部设计却十分细致。以瞭望台为例,墙体上的瞭望孔内大外小,方便卫兵观察、开枪,盗匪的子弹却很难射入。不仅如此,在瞭望台底部还有3个比拳头略大的圆孔,作为下水道。遇到火攻,就可以从这里倾倒大量的水,灭火自救。
水从哪里来?在位于悦崃镇新城村的作坊碉楼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作坊碉楼一楼右侧,有一口巨大的石头水缸。水缸上方的墙壁上有一个15厘米见方的孔洞,这就是碉楼里“自来水”的出水口。
“匪患一来,有可能持续十天半月。人们必须在碉楼里吃住,水源是极其重要的。”蒋屏介绍,碉楼选址都经过慎重考虑,附近往往有泉水、井水等水源。作坊碉楼背靠山坡,引来山泉水灌入水缸,便能保证人畜饮水。
“和平永固”“磐石久安”
折射人们对和平安定的向往
枫香坪碉楼和作坊碉楼分别由清末民初的财主马文英和民国时期的富商冉隆池父子修建。经历了近百年风雨,这两座碉楼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已有所改变,但从碉楼的题刻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深深向往。
在枫香坪碉楼正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和平永固”四个楷书大字;而在作坊碉楼,大门两侧刻着一副对联:“飞阁重檐金汤永固,崇山峻岭磐石久安。”落款时间为“民国辛未年”。据县文管所考证,应为民国二十年。
“悦崃交通便利,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是商贾云集的地方。”蒋屏感慨道,当时的人们把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寄托在了坚固的碉楼上。
这些碉楼的许多设计,均独具匠心:枫香坪碉楼的圆柱形瞭望台虽然仅能容纳两人,却有接近270度的观察视角,值守者稍稍转头便能将碉楼正面和侧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作坊碉楼除了有两扇左右开合的大门,内部还设一道上下拉动的闸门,放下闸门便可增加一道防御;作坊碉楼旁的老民居与碉楼本有门廊相连,从民居进入碉楼只需短短数分钟……在作坊碉楼旁住了30多年的马俊芳阿姨说:“这个石头楼,扎实得很!”
“这些设计是巴渝乡村文化的智慧结晶。”蒋屏表示,悦崃镇的碉楼群是石柱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有待进一步保护和推广。
顶
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