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会馆 记者 魏中元 摄
巴南区丰盛镇,游客走在老街上。记者 谢智强 摄
“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座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座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这样描述老街区的价值。
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两江环抱、地势起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和街巷肌理,造就了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看似凌乱实有韵律的风貌,生动展示着重庆美丽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重庆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市委书记、市规委会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孙政才强调,传统风貌街区是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加强保护、修缮与利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弘扬,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重庆的传统风貌街区现状如何?老街区的保护和恢复又有哪些难点?
它们将是城市的“名片”
主城区划定28个传统风貌片区
“重庆是中国最有性格的城市之一,粗砺,磅礴又市井,精巧……那种民居和山势的水乳交融,人和街道的和谐互动,以及山水格局蕴含的巨大张力,震撼人心。”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文章《下浩老街:长江南岸的旧重庆》。这条可以“找到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和沿街叫卖声”的老街,如今魅力重现,游人蜂拥而至。
对于下浩老街的走红,敖薇一点儿不意外。
几年前,敖薇就被老街独特的魅力吸引,在这里租民居,将其改造成一间茶室——冻绿房。
《美国国家地理》的文章将敖薇以及老街上的另外几家小店主人,统称为“一群有情怀的人,在这个地方有意留下生活和使用印记的人。”
敖薇说,一座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它那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在下浩,我找到了童年的影子。”
下浩老街只是重庆城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切片。
“重庆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积淀丰富,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睿解释说,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重庆是依托大山大水的世界山地城市典范;其次,重庆是推动历史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见证之地;重庆还是近现代长江上游规模最大的工商重镇;重庆更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交融的通道平台。
比如,重庆作为推动历史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见证之地,南宋末年宋蒙战争时期,其周边形成了钓鱼城、白帝城、天生城等山城防御体系。抗战时期,重庆作为远东地区反法西斯战争指挥中心及中国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大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城市发展。
“几千年的发展足迹为重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直辖以后,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从数量上和类型上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张睿说。
为保护好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2012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名城规划》),确定了“三层七类”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体系。2014年,市规划局又组织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风貌规划》)。
《风貌规划》在主城区划定了28个传统风貌片区(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提炼了“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主城区传统风貌特征。
“传统巴渝”风貌的典型代表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这是一条连接渝中半岛上下半城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十八梯、善果巷、月台坝、柑子堡等街巷逐渐形成了具有重庆山地传统风貌特色的市民聚居区,保留了明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和街巷肌理,反映了重庆山地城市空间演变和市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历程。
作为“明清移民”风貌代表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则完整保留了明末清初的会馆建筑群,是明清商贸繁荣和明代戴鼎筑城的见证之地。
……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每个传统风貌街区特有的价值和特征。
毋庸置疑,传统风貌街区是各时代的百姓生活与历史长河交汇的坐标,是城市的“名片”。它们既表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构成我市特色城市风貌的重要片状资源。
重庆不缺高楼大厦
恢复传统风貌街区不是简单的复制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传统风貌街区?
“尊重!尊重!尊重!”谈到这个问题,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化专家王川平说了三遍“尊重”:“老街区是城市历经岁月的洗礼积淀下来的肌理,是城市文脉的结晶,缺了这一块,我们该如何去找寻城市特有的风貌?”
“重庆实在不缺高楼大厦!”王川平说,我们不需要一个千篇一律的城市,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更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复制,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梳理它们的历史,方能在修复中体现出老街区的精髓。
那么,在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中,我们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个案?
王川平认为,磁器口、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丰盛古镇的修复,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2000年,沙坪坝区启动了对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设计。保护规划中采取了整体性保护方法,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居民文化保护相结合。如今,原汁原味的磁器口古镇已经成为重庆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
在米市街修复一期工程过程中,为让老建筑修复完后外形和原始样貌无异,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师陈雨茁花了近7年时间挖掘老建筑的历史,并到英国、上海等地考察,确定修复细节,前后修改了40多次方案。如今,曾经破败不堪的5栋老建筑终于重现真容。
2005年,市政府批准《丰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保护古镇整体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加强整体化的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延续古镇原有生活环境风格”。2011年起,巴南区政府开始整修丰盛老建筑立面,但规划所确立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这让丰盛留住了“魂”。如今,行走在丰盛古镇,人们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建筑,还能看到熏制豆腐干、制秤等传统手工艺。
保护区内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专家建议进行“社区有机更新”和“风貌再造”
“那些老街区、老建筑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 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认为,对老街区的保护、恢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落实《风貌规划》,从2015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化工作,从体制上厘清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责任。
2015年,市政府强化明晰了文物、规划、建设等相关市级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管理职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工作的连贯性。
市规划局还开展了主城区9个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工作,优化调整了不利于传统风貌保护的规划用地;对主城区传统风貌区进行了现存建筑测绘和价值评估,编制了保护实施方案(含保护整治实施方案)……
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近期重点恢复十八梯、木洞2个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2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丰盛历史文化名镇。
张睿介绍,下一步,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市城乡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进行指导,渝中、南岸、巴南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将倒排工期,力争2017年传统风貌街区重点建筑的整治和修缮初见成效。
“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中,要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保护区内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防止过度商业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张睿表示。
对木洞等原有风貌保持得较好、老建筑保留得较为完整的街镇,何智亚提出了“社区有机更新”的概念。
何智亚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是危房。在这些街区和建筑里,市政设施极差,居住条件和环境恶劣,空谈保护是不现实的。”
何智亚介绍,“社区有机更新”是对一些老街区,不采用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进行改造,但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完全保留,而是“对危旧房屋排除险情,进行适当的改造更新,基本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形态和街区肌理;适当增加市政设施,如公厕、垃圾站、小型公共活动场地等;基本保持居民和社区原有的生存状态,让街区成为‘活’着的传统街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李和平表示,当地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场景是传统风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其真实性和整体性。
“我不赞同盲目地将原住民迁出后,对街区进行简单的功能置换,因为居民生活本身就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风貌保护,就包括了对街区的物质保护和人文环境保护。”他说。
而对湖广会馆及东水门一带、十八梯等大部分老房子已经进行拆迁的街区,何智亚则提出了“风貌再造”的概念。
“所谓‘风貌再造’就是要保留住老街核心区原来的格局面貌,如老石梯、老堡坎、老街巷、重要的历史建筑、主要街区空间肌理等。”
何智亚称,“风貌再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取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原有民居建筑的屋顶、外墙、门窗的造型,以及材料、工艺、质感、色彩、空间序列等,还原重庆山地建筑群特有的风貌;同时,用各种方式复原当年老百姓在老街上的生活场景,唤起人们对老重庆的特殊情感和记忆。
那些伤痕累累的老街区
看着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断壁残垣,著名导演李前宽痛惜不已:“作为电影拍摄,这里可是花几千万元都无法复制的真实场景;作为抗战遗址和旅游开发,这里更具有新建筑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是1992年发生在临江门的一幕。1991年,李前宽在渝拍摄《重庆谈判》,大量场景在临江门完成。当时,那弯曲转折的石梯、错落有致的民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临江门老街区的消失,何智亚至今仍感到遗憾:“临江门是重庆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老街区,可惜,上世纪90年代初,老街区被拆,如今,我们在那里只能看到一栋栋毫无特点的高楼。”
“因为认识、意识不到位,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损毁。”谈到传统风貌街区保护、恢复中的难点,王川平痛心地表示。
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已经消失的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文物资源中,约有50%与经济建设、重大工程或人们的漠视有关。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一部分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认识歪曲、意识偏差,导致现存的部分老街区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王川平说。
何智亚告诉记者,重庆不少老街区中的老民居,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结构简陋,在重庆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房屋又时常遭受白蚁侵蚀,确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然而,这样的民居,又处处体现着城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巧思。王川平说:“那随机、偶然搭建的房屋,那不经意间突然生出的空间,深刻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机巧、智慧。”
何智亚将这样的民居形容为“随意中不乏匠心,简略中不乏情趣”。
既要保留老街区的风貌,体现老街区的浓烈的生活气息,又要避免安全隐患。如何对待这样的老民居?是传统风貌街区恢复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此外,老街中的老巷子,也是传统风貌街区恢复中让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湖广会馆旁边的石灰仓巷,最窄处仅1米左右,巷道狭窄、迂回转折。”何智亚说,“如果按照现在的建筑规范、消防规范,这样的老巷子根本就通不过规范。但这些老巷子恰恰是老街区最独特的地方,如何让它们‘活’在今天?是一个需要认真、反复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传统风貌建筑之所以难以保存至今,除了唯GDP的考核制度驱使地方官员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所致,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传统风貌建筑的持续保护修缮的技术难度以及花费,远远大于新建。
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封存。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能够为传统风貌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这种自身的“造血”功能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相比空置,老建筑如果有人长期居住,就会保存得更好,更不易损毁。”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磁器口传统街区的保护利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方面,我们更主张‘用起来’,但要规范好用途。”
由此可见,上下共识、财力准备、保护方案、实施细节……这些要素齐备,才与可能保护好我们城市的传统风貌、传承文脉。
虽任重道远,但路在脚下,已经启程。
4个历史文化街区
磁器口、金刚碑、湖广会馆及东水门、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
4个历史文化名镇
丰盛、偏岩、走马、龙兴
20个传统风貌区
重庆城墙遗址、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汤门、鱼洞、寸滩、同兴、木洞、黄桷垭及涂山、鱼嘴、白象街、打铜街、北碚老城、中山四路、李子坝、山洞、南山—黄山、第十兵工厂(今长安集团)、人民大礼堂、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重钢
记者 兰世秋 郭晓静
湖广会馆 记者 魏中元 摄
巴南区丰盛镇,游客走在老街上。记者 谢智强 摄
“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座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座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曾经这样描述老街区的价值。
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两江环抱、地势起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和街巷肌理,造就了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看似凌乱实有韵律的风貌,生动展示着重庆美丽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重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量的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等留存其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重庆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市委书记、市规委会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孙政才强调,传统风貌街区是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加强保护、修缮与利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弘扬,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重庆的传统风貌街区现状如何?老街区的保护和恢复又有哪些难点?
它们将是城市的“名片”
主城区划定28个传统风貌片区
“重庆是中国最有性格的城市之一,粗砺,磅礴又市井,精巧……那种民居和山势的水乳交融,人和街道的和谐互动,以及山水格局蕴含的巨大张力,震撼人心。”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文章《下浩老街:长江南岸的旧重庆》。这条可以“找到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和沿街叫卖声”的老街,如今魅力重现,游人蜂拥而至。
对于下浩老街的走红,敖薇一点儿不意外。
几年前,敖薇就被老街独特的魅力吸引,在这里租民居,将其改造成一间茶室——冻绿房。
《美国国家地理》的文章将敖薇以及老街上的另外几家小店主人,统称为“一群有情怀的人,在这个地方有意留下生活和使用印记的人。”
敖薇说,一座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它那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在下浩,我找到了童年的影子。”
下浩老街只是重庆城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切片。
“重庆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积淀丰富,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睿解释说,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重庆是依托大山大水的世界山地城市典范;其次,重庆是推动历史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见证之地;重庆还是近现代长江上游规模最大的工商重镇;重庆更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交融的通道平台。
比如,重庆作为推动历史进程、改变世界格局的见证之地,南宋末年宋蒙战争时期,其周边形成了钓鱼城、白帝城、天生城等山城防御体系。抗战时期,重庆作为远东地区反法西斯战争指挥中心及中国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大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城市发展。
“几千年的发展足迹为重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直辖以后,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从数量上和类型上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张睿说。
为保护好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2012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名城规划》),确定了“三层七类”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体系。2014年,市规划局又组织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下简称《风貌规划》)。
《风貌规划》在主城区划定了28个传统风貌片区(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提炼了“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主城区传统风貌特征。
“传统巴渝”风貌的典型代表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这是一条连接渝中半岛上下半城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十八梯、善果巷、月台坝、柑子堡等街巷逐渐形成了具有重庆山地传统风貌特色的市民聚居区,保留了明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和街巷肌理,反映了重庆山地城市空间演变和市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历程。
作为“明清移民”风貌代表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则完整保留了明末清初的会馆建筑群,是明清商贸繁荣和明代戴鼎筑城的见证之地。
……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每个传统风貌街区特有的价值和特征。
毋庸置疑,传统风貌街区是各时代的百姓生活与历史长河交汇的坐标,是城市的“名片”。它们既表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构成我市特色城市风貌的重要片状资源。
重庆不缺高楼大厦
恢复传统风貌街区不是简单的复制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传统风貌街区?
“尊重!尊重!尊重!”谈到这个问题,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化专家王川平说了三遍“尊重”:“老街区是城市历经岁月的洗礼积淀下来的肌理,是城市文脉的结晶,缺了这一块,我们该如何去找寻城市特有的风貌?”
“重庆实在不缺高楼大厦!”王川平说,我们不需要一个千篇一律的城市,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更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复制,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梳理它们的历史,方能在修复中体现出老街区的精髓。
那么,在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中,我们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个案?
王川平认为,磁器口、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丰盛古镇的修复,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2000年,沙坪坝区启动了对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设计。保护规划中采取了整体性保护方法,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居民文化保护相结合。如今,原汁原味的磁器口古镇已经成为重庆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
在米市街修复一期工程过程中,为让老建筑修复完后外形和原始样貌无异,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师陈雨茁花了近7年时间挖掘老建筑的历史,并到英国、上海等地考察,确定修复细节,前后修改了40多次方案。如今,曾经破败不堪的5栋老建筑终于重现真容。
2005年,市政府批准《丰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保护古镇整体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加强整体化的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延续古镇原有生活环境风格”。2011年起,巴南区政府开始整修丰盛老建筑立面,但规划所确立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这让丰盛留住了“魂”。如今,行走在丰盛古镇,人们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建筑,还能看到熏制豆腐干、制秤等传统手工艺。
保护区内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专家建议进行“社区有机更新”和“风貌再造”
“那些老街区、老建筑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 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认为,对老街区的保护、恢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落实《风貌规划》,从2015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化工作,从体制上厘清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责任。
2015年,市政府强化明晰了文物、规划、建设等相关市级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管理职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工作的连贯性。
市规划局还开展了主城区9个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工作,优化调整了不利于传统风貌保护的规划用地;对主城区传统风貌区进行了现存建筑测绘和价值评估,编制了保护实施方案(含保护整治实施方案)……
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近期重点恢复十八梯、木洞2个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2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丰盛历史文化名镇。
张睿介绍,下一步,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市城乡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进行指导,渝中、南岸、巴南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将倒排工期,力争2017年传统风貌街区重点建筑的整治和修缮初见成效。
“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中,要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保护区内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防止过度商业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张睿表示。
对木洞等原有风貌保持得较好、老建筑保留得较为完整的街镇,何智亚提出了“社区有机更新”的概念。
何智亚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是危房。在这些街区和建筑里,市政设施极差,居住条件和环境恶劣,空谈保护是不现实的。”
何智亚介绍,“社区有机更新”是对一些老街区,不采用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进行改造,但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完全保留,而是“对危旧房屋排除险情,进行适当的改造更新,基本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形态和街区肌理;适当增加市政设施,如公厕、垃圾站、小型公共活动场地等;基本保持居民和社区原有的生存状态,让街区成为‘活’着的传统街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李和平表示,当地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场景是传统风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其真实性和整体性。
“我不赞同盲目地将原住民迁出后,对街区进行简单的功能置换,因为居民生活本身就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风貌保护,就包括了对街区的物质保护和人文环境保护。”他说。
而对湖广会馆及东水门一带、十八梯等大部分老房子已经进行拆迁的街区,何智亚则提出了“风貌再造”的概念。
“所谓‘风貌再造’就是要保留住老街核心区原来的格局面貌,如老石梯、老堡坎、老街巷、重要的历史建筑、主要街区空间肌理等。”
何智亚称,“风貌再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取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原有民居建筑的屋顶、外墙、门窗的造型,以及材料、工艺、质感、色彩、空间序列等,还原重庆山地建筑群特有的风貌;同时,用各种方式复原当年老百姓在老街上的生活场景,唤起人们对老重庆的特殊情感和记忆。
那些伤痕累累的老街区
看着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断壁残垣,著名导演李前宽痛惜不已:“作为电影拍摄,这里可是花几千万元都无法复制的真实场景;作为抗战遗址和旅游开发,这里更具有新建筑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是1992年发生在临江门的一幕。1991年,李前宽在渝拍摄《重庆谈判》,大量场景在临江门完成。当时,那弯曲转折的石梯、错落有致的民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临江门老街区的消失,何智亚至今仍感到遗憾:“临江门是重庆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老街区,可惜,上世纪90年代初,老街区被拆,如今,我们在那里只能看到一栋栋毫无特点的高楼。”
“因为认识、意识不到位,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损毁。”谈到传统风貌街区保护、恢复中的难点,王川平痛心地表示。
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已经消失的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文物资源中,约有50%与经济建设、重大工程或人们的漠视有关。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一部分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认识歪曲、意识偏差,导致现存的部分老街区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王川平说。
何智亚告诉记者,重庆不少老街区中的老民居,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结构简陋,在重庆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房屋又时常遭受白蚁侵蚀,确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然而,这样的民居,又处处体现着城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巧思。王川平说:“那随机、偶然搭建的房屋,那不经意间突然生出的空间,深刻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机巧、智慧。”
何智亚将这样的民居形容为“随意中不乏匠心,简略中不乏情趣”。
既要保留老街区的风貌,体现老街区的浓烈的生活气息,又要避免安全隐患。如何对待这样的老民居?是传统风貌街区恢复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此外,老街中的老巷子,也是传统风貌街区恢复中让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湖广会馆旁边的石灰仓巷,最窄处仅1米左右,巷道狭窄、迂回转折。”何智亚说,“如果按照现在的建筑规范、消防规范,这样的老巷子根本就通不过规范。但这些老巷子恰恰是老街区最独特的地方,如何让它们‘活’在今天?是一个需要认真、反复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传统风貌建筑之所以难以保存至今,除了唯GDP的考核制度驱使地方官员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所致,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传统风貌建筑的持续保护修缮的技术难度以及花费,远远大于新建。
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封存。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能够为传统风貌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这种自身的“造血”功能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相比空置,老建筑如果有人长期居住,就会保存得更好,更不易损毁。”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磁器口传统街区的保护利用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方面,我们更主张‘用起来’,但要规范好用途。”
由此可见,上下共识、财力准备、保护方案、实施细节……这些要素齐备,才与可能保护好我们城市的传统风貌、传承文脉。
虽任重道远,但路在脚下,已经启程。
4个历史文化街区
磁器口、金刚碑、湖广会馆及东水门、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
4个历史文化名镇
丰盛、偏岩、走马、龙兴
20个传统风貌区
重庆城墙遗址、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汤门、鱼洞、寸滩、同兴、木洞、黄桷垭及涂山、鱼嘴、白象街、打铜街、北碚老城、中山四路、李子坝、山洞、南山—黄山、第十兵工厂(今长安集团)、人民大礼堂、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重钢
记者 兰世秋 郭晓静
顶
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