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万寿宫-木洞镇 古老的木构建筑

发布时间: 2016-08-19 15:25:50 浏览次数:

  万寿宫位于木洞镇中坝岛,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地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见证了巴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演变历程,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据《巴县文化志》载:“万寿宫,在木洞镇中坝村,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在万寿宫金檩上取得字据,证明万寿宫为明天顺年间的建筑。根据建筑的斗栱形制,布局结构和用材的形制,确系明代建筑,并保持元代晚期、明代早期建筑风格。

  从朝天门顺江而下,穿过铜锣峡,掠经广阳坝,驶出明月峡,江面便会豁然开阔,滚滚洪流顿时化作绿波荡漾。江面正中有一巨大岛屿坦卧,更有一镇与岛相望,名唤木洞。老街从山顶垭口径直倒垂而下,各式建筑依山层层叠叠,几经婉转直入江中。

  古镇位置显赫,护卫渝州,俯揽荆楚,锁控南涪,地接黔湘,作为川、湘、黔、滇、鄂五省的商贸集散地,明代在这里设置了“五省公署”以协调总揽两湖黔滇川的各地交涉事务。码头的兴盛顺理成章催生商贸的发达,当时被誉为“川东第一大镇”。古时全国各集镇赶场均有定期,辰集午散,独木洞镇与众不同。场曰“百日”,卯辰即集,午未不散,到了夜晚仍然喧嚣。市场上不管是外埠运来的盐糖棉纱等各式百货,还是西洋流入的新鲜玩意皆可寻到,其鼎盛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巴渝的山水古镇,木洞代表性极强,所有老街均顺应地势而为,结合四通八达的古道水路,形成了一个立体灵动的纵横交错体系。虽然今天我们眼中的古镇有一半早已旧貌换新颜,但从保存完好的几段老街来看,其规模依然可以位列所有巴渝古镇前列,仅仅走完全程也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

  由于地形、历史沿革的原因,加上新修城镇的影响,现存的老街目前已被切割为三段,再加上一个延伸共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风格各不相同,展现出独具代表的时代特征。走完老街就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走上了一遭,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就在弹指一挥间。

  老街的第一个部分为垭口老街,由上盐店、半边街、垭口街等街道连接组成,从山顶的垭口绵延而下最终止于猴子洞的杨沧白故居。这段是木洞历史最悠久,保存也最完好的一段老街,所有建筑均为明清遗存。起点的山顶为经堂阁楼,垭口要隘至今碉楼、垒墙遗迹尚存,往下走有条石砌成的八十三级石梯,砌有护栏,俗称“陡石梯”,建于光绪末年,石梯两侧还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千年黄桷守护,犹如两把巨伞不分冬夏地为路上行人遮阳档风。“陡石梯”下是“盛祥商号”,梯中左侧有“万庐别墅”石牌门,石梯两旁都是“茂祥商号”的产业。茂祥、盛祥乃是林氏弟兄,所以在木洞也有着“一条石梯皆姓林,一上一下两兄弟”的说法。由垭口到长坪山脚“三窍湾”,乃南川涪陵山货“下河”必经之地,当年“林氏两祥”商号,把住了这一陆上门户,地方商人都唯其马首是瞻。

  石堡街等众多江边街道的聚合而成的河边正街则是第二部分。这部分街道大多为民国初期所建,后来又有建国初期的典型建筑穿插其中,非常有怀旧之感。也正因为如此,这条长长的老街也成为了许多导演最为青睐的地方。

  第三部分为“涧上”的平地部分,向上连接垭口老街,向下毗邻河边正街。清光绪年间河边正街下修建了八洞石桥,每逢汛期长江水涨,“八洞桥”就会被淹没,路人进山就只好绕到后湾,所以当地人到江边正街称“下河”,到老街称“上涧”。旧时木洞的商贸中心其实并不在江边,而是以“涧上”为中心。这一路商号栈店连檐接匾,次第排列,有锅铁作坊、大小盐店,亦有棉麻糖油和百货炊饮,今日仍可见到一些旧屋门外残存的昔年商栈硕大的木质柜台。可惜随着古镇发展,老建筑难以保全,逐渐被众多林立的现代建筑分割得七零八落。

  以万寿宫为中心的聚居区域是老街的第四部分。这处被称为“中坝岛”的地段,因为正好与古镇老街主体隔江相望,加上渡船摆渡连成一线,所以人们习惯把它作为老街的延伸部分。万寿宫无疑是重中之重,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保持着元代晚期和明代早期的建筑风格,是长江三峡库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洞出神木,地育英杰

  关于古镇名字的由来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木洞的地形为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子状,所以古镇以前也被唤做“盆盆场”。相传远古时代因这种地形,曾常年被大水淹没,后大禹治水,于东南羊角背与苏家浩间凿一缺口,才使得洪患根治。后来,人们拟在盆地中央兴修禹王庙以示纪念,但所需木材数量庞大运输困难,导致工程举步维艰。此时恰逢鲁班途径此地,听闻建庙之事大为感动,于是亲自带领十八名精壮汉子远赴关山密林寻觅木材,并将伐得的木材全部投入半山腰一天然井中,然后空手而归。神奇的是当他们返回的时候,那些砍伐的木材竟然从古镇小河边狮子崖下的一水洞中一根又一根的“吐”了出来,从此人们把那口井称做“木洞”,古镇之名由此得来。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传说,古镇世世代代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洞出神木处必有地育英杰命”。木洞也确实不负众望,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百年间走出了杨沧白、丁雪松、李华飞、沈铁梅、胡天成、何敬平等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居至今仍然散布在古镇的青砖黛瓦之间。

  在中国近代史上,杨沧白可谓是一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他既是四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公强会”的创立者,又是同盟会重庆支部的主盟,还是“蜀军政府”的奠基人。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是政治部副部长;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他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成立大元帅府,他是大本营秘书长,他的身影几乎伴随着孙中山经历了所有的重大事件,是其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和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的家乡木洞古镇也曾经被改名为“沧白镇”。杨沧白的故居位于猴子洞,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正房呈不规则三角型平面布局,采用木制结构修建,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七柱。整宅虽无豪门富贵之气,却令人一见便觉其朴素雅致之姿。旧庭院中夏有月季,秋有菊花,梧桐树梃拔参天,芭蕉丛翠色欲滴。据传当年杨父在时,儒士往来,座无白丁,崇文尚礼,满宅书香,确为名冠地方之雅宅。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请发送邮件至alad@vip.qq.com,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长按关注
您好,欢迎来到重庆自由行官网!
当前位置:民俗文化首页 > 旅游资讯 > 民俗文化 > 正文

巴南万寿宫-木洞镇 古老的木构建筑

发布时间: 2016-08-19 15:25:50   作者:佚名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万寿宫位于木洞镇中坝岛,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地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万寿宫位于木洞镇中坝岛,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地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见证了巴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演变历程,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据《巴县文化志》载:“万寿宫,在木洞镇中坝村,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在万寿宫金檩上取得字据,证明万寿宫为明天顺年间的建筑。根据建筑的斗栱形制,布局结构和用材的形制,确系明代建筑,并保持元代晚期、明代早期建筑风格。

  从朝天门顺江而下,穿过铜锣峡,掠经广阳坝,驶出明月峡,江面便会豁然开阔,滚滚洪流顿时化作绿波荡漾。江面正中有一巨大岛屿坦卧,更有一镇与岛相望,名唤木洞。老街从山顶垭口径直倒垂而下,各式建筑依山层层叠叠,几经婉转直入江中。

  古镇位置显赫,护卫渝州,俯揽荆楚,锁控南涪,地接黔湘,作为川、湘、黔、滇、鄂五省的商贸集散地,明代在这里设置了“五省公署”以协调总揽两湖黔滇川的各地交涉事务。码头的兴盛顺理成章催生商贸的发达,当时被誉为“川东第一大镇”。古时全国各集镇赶场均有定期,辰集午散,独木洞镇与众不同。场曰“百日”,卯辰即集,午未不散,到了夜晚仍然喧嚣。市场上不管是外埠运来的盐糖棉纱等各式百货,还是西洋流入的新鲜玩意皆可寻到,其鼎盛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巴渝的山水古镇,木洞代表性极强,所有老街均顺应地势而为,结合四通八达的古道水路,形成了一个立体灵动的纵横交错体系。虽然今天我们眼中的古镇有一半早已旧貌换新颜,但从保存完好的几段老街来看,其规模依然可以位列所有巴渝古镇前列,仅仅走完全程也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

  由于地形、历史沿革的原因,加上新修城镇的影响,现存的老街目前已被切割为三段,再加上一个延伸共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风格各不相同,展现出独具代表的时代特征。走完老街就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走上了一遭,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就在弹指一挥间。

  老街的第一个部分为垭口老街,由上盐店、半边街、垭口街等街道连接组成,从山顶的垭口绵延而下最终止于猴子洞的杨沧白故居。这段是木洞历史最悠久,保存也最完好的一段老街,所有建筑均为明清遗存。起点的山顶为经堂阁楼,垭口要隘至今碉楼、垒墙遗迹尚存,往下走有条石砌成的八十三级石梯,砌有护栏,俗称“陡石梯”,建于光绪末年,石梯两侧还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千年黄桷守护,犹如两把巨伞不分冬夏地为路上行人遮阳档风。“陡石梯”下是“盛祥商号”,梯中左侧有“万庐别墅”石牌门,石梯两旁都是“茂祥商号”的产业。茂祥、盛祥乃是林氏弟兄,所以在木洞也有着“一条石梯皆姓林,一上一下两兄弟”的说法。由垭口到长坪山脚“三窍湾”,乃南川涪陵山货“下河”必经之地,当年“林氏两祥”商号,把住了这一陆上门户,地方商人都唯其马首是瞻。

  石堡街等众多江边街道的聚合而成的河边正街则是第二部分。这部分街道大多为民国初期所建,后来又有建国初期的典型建筑穿插其中,非常有怀旧之感。也正因为如此,这条长长的老街也成为了许多导演最为青睐的地方。

  第三部分为“涧上”的平地部分,向上连接垭口老街,向下毗邻河边正街。清光绪年间河边正街下修建了八洞石桥,每逢汛期长江水涨,“八洞桥”就会被淹没,路人进山就只好绕到后湾,所以当地人到江边正街称“下河”,到老街称“上涧”。旧时木洞的商贸中心其实并不在江边,而是以“涧上”为中心。这一路商号栈店连檐接匾,次第排列,有锅铁作坊、大小盐店,亦有棉麻糖油和百货炊饮,今日仍可见到一些旧屋门外残存的昔年商栈硕大的木质柜台。可惜随着古镇发展,老建筑难以保全,逐渐被众多林立的现代建筑分割得七零八落。

  以万寿宫为中心的聚居区域是老街的第四部分。这处被称为“中坝岛”的地段,因为正好与古镇老街主体隔江相望,加上渡船摆渡连成一线,所以人们习惯把它作为老街的延伸部分。万寿宫无疑是重中之重,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保持着元代晚期和明代早期的建筑风格,是长江三峡库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洞出神木,地育英杰

  关于古镇名字的由来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木洞的地形为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子状,所以古镇以前也被唤做“盆盆场”。相传远古时代因这种地形,曾常年被大水淹没,后大禹治水,于东南羊角背与苏家浩间凿一缺口,才使得洪患根治。后来,人们拟在盆地中央兴修禹王庙以示纪念,但所需木材数量庞大运输困难,导致工程举步维艰。此时恰逢鲁班途径此地,听闻建庙之事大为感动,于是亲自带领十八名精壮汉子远赴关山密林寻觅木材,并将伐得的木材全部投入半山腰一天然井中,然后空手而归。神奇的是当他们返回的时候,那些砍伐的木材竟然从古镇小河边狮子崖下的一水洞中一根又一根的“吐”了出来,从此人们把那口井称做“木洞”,古镇之名由此得来。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传说,古镇世世代代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洞出神木处必有地育英杰命”。木洞也确实不负众望,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百年间走出了杨沧白、丁雪松、李华飞、沈铁梅、胡天成、何敬平等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居至今仍然散布在古镇的青砖黛瓦之间。

  在中国近代史上,杨沧白可谓是一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他既是四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公强会”的创立者,又是同盟会重庆支部的主盟,还是“蜀军政府”的奠基人。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他是政治部副部长;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他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成立大元帅府,他是大本营秘书长,他的身影几乎伴随着孙中山经历了所有的重大事件,是其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和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的家乡木洞古镇也曾经被改名为“沧白镇”。杨沧白的故居位于猴子洞,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正房呈不规则三角型平面布局,采用木制结构修建,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七柱。整宅虽无豪门富贵之气,却令人一见便觉其朴素雅致之姿。旧庭院中夏有月季,秋有菊花,梧桐树梃拔参天,芭蕉丛翠色欲滴。据传当年杨父在时,儒士往来,座无白丁,崇文尚礼,满宅书香,确为名冠地方之雅宅。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alad@vip.qq.com,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网站备案:渝ICP备16000926号-1  联系电话:023-67647003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4627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Copyright © 2015-2024 重庆恋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