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花木扶疏的园区道路,就是“义渡广场”,眼前的景色顿时开阔,横跨长江的马桑溪大桥,像两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画面的中央。
▲站在义渡公园俯看马桑溪古镇。
以大渡口“义渡文化”为背景设计修建的大渡口义渡公园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义渡广场”悬崖下的马桑溪古镇,就是大渡口历史上著名的马桑溪义渡所在地。
清道光年间,马桑溪首开义渡
万里长江自江津石漠镇进入重庆,至巫山县碚石镇出境,流域内长达683.8千米。在近七百公里的长江两岸,有上百个依托渡口与码头形成的场镇。而与其他渡口不同的是,马桑溪渡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义渡。
大渡口的得名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清嘉庆庚辰年(公元1820年)《巴县志》记载,“大渡口,县西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1936年由向楚主编的《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九宫庙处一残碑记载:“九宫庙由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将所有剩购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义渡。”
大渡口于1965年建区。在重庆主城,大渡口是建区较晚的,而大渡口的得名,却应该上溯到200年前的清代。那时,长江以南为南大渡口,长江以北为北大渡口,古人之所以将渡口设于马桑溪,是因为此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为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且有大路经杨家坪至重庆府,日久天长,北大渡口人烟集聚,饮食,旅栈之类服务行业应运而生,成为乡民渡江休憩和食宿之地,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村落为大渡村。
一个“义”字,让马桑溪渡口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如今,刊刻在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艺术化的阐释了义渡的精神内涵。
▲刊刻在义渡公园里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
1938年,汉阳钢铁厂从这里登岸
而作为码头的马桑溪古镇,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应当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随着东部众多大城市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重庆。3月1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钢铁厂等迁到重庆,选址大渡口,建立大渡口钢铁厂(后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汉阳钢铁厂内迁时,装载着大量大型机器设备的民生公司轮船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艰难驶向大渡口马桑溪码头,从这里上岸,再由人力将机器设备搬进新厂。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地方,再次担负起复兴中华,抗击外敌的民族大义。
在整个抗战期间,马桑溪渡口码头与大渡口钢铁厂命运休戚与共,也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队结下了生死之交。
▲马桑溪渡口老照片。
汉阳钢铁厂迁至大渡口之后,国民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切断了渡口的出入要道,渡口成为军事工业工地,客商来往因此中断。为满足两岸人民往来需要,政府将渡口迁到鱼跳岩,大渡口就此完成了作为码头的命运升华。
1950年代:街上成天人声喧嚷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和平的阳光再次照耀在马桑溪渡口之时,马桑溪古镇又恢复了本来的生活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马桑溪恢复了民用轮渡,先由市轮渡合作社,后由市轮渡公司经营,1970年改为机帆船,每40分钟1班。民用轮渡的恢复,让马桑溪老街再次充满活力,小街上成天人声喧嚷,热闹非凡。
如今,站在义渡公园“义渡广场”的悬崖边环顾四周,仿佛看到一部跨越历史长河这个交通史——古老的长江黄金水道波澜不兴;建与1950年代的成渝铁路,偶尔还有一列绿皮火车通过;连接兰(州)海(口)高速公路的马桑溪大桥上的汽车风驰电掣般飞奔;正在施工的长江滨江路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一条淹没于荒草之中的石板小路,通往江边的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古镇,正在等待重生。
▲义渡广场。
穿过花木扶疏的园区道路,就是“义渡广场”,眼前的景色顿时开阔,横跨长江的马桑溪大桥,像两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画面的中央。
▲站在义渡公园俯看马桑溪古镇。
以大渡口“义渡文化”为背景设计修建的大渡口义渡公园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义渡广场”悬崖下的马桑溪古镇,就是大渡口历史上著名的马桑溪义渡所在地。
清道光年间,马桑溪首开义渡
万里长江自江津石漠镇进入重庆,至巫山县碚石镇出境,流域内长达683.8千米。在近七百公里的长江两岸,有上百个依托渡口与码头形成的场镇。而与其他渡口不同的是,马桑溪渡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义渡。
大渡口的得名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清嘉庆庚辰年(公元1820年)《巴县志》记载,“大渡口,县西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1936年由向楚主编的《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九宫庙处一残碑记载:“九宫庙由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将所有剩购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义渡。”
大渡口于1965年建区。在重庆主城,大渡口是建区较晚的,而大渡口的得名,却应该上溯到200年前的清代。那时,长江以南为南大渡口,长江以北为北大渡口,古人之所以将渡口设于马桑溪,是因为此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为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且有大路经杨家坪至重庆府,日久天长,北大渡口人烟集聚,饮食,旅栈之类服务行业应运而生,成为乡民渡江休憩和食宿之地,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村落为大渡村。
一个“义”字,让马桑溪渡口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如今,刊刻在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艺术化的阐释了义渡的精神内涵。
▲刊刻在义渡公园里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
1938年,汉阳钢铁厂从这里登岸
而作为码头的马桑溪古镇,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应当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随着东部众多大城市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重庆。3月1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钢铁厂等迁到重庆,选址大渡口,建立大渡口钢铁厂(后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汉阳钢铁厂内迁时,装载着大量大型机器设备的民生公司轮船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艰难驶向大渡口马桑溪码头,从这里上岸,再由人力将机器设备搬进新厂。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地方,再次担负起复兴中华,抗击外敌的民族大义。
在整个抗战期间,马桑溪渡口码头与大渡口钢铁厂命运休戚与共,也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队结下了生死之交。
▲马桑溪渡口老照片。
汉阳钢铁厂迁至大渡口之后,国民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切断了渡口的出入要道,渡口成为军事工业工地,客商来往因此中断。为满足两岸人民往来需要,政府将渡口迁到鱼跳岩,大渡口就此完成了作为码头的命运升华。
1950年代:街上成天人声喧嚷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和平的阳光再次照耀在马桑溪渡口之时,马桑溪古镇又恢复了本来的生活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马桑溪恢复了民用轮渡,先由市轮渡合作社,后由市轮渡公司经营,1970年改为机帆船,每40分钟1班。民用轮渡的恢复,让马桑溪老街再次充满活力,小街上成天人声喧嚷,热闹非凡。
如今,站在义渡公园“义渡广场”的悬崖边环顾四周,仿佛看到一部跨越历史长河这个交通史——古老的长江黄金水道波澜不兴;建与1950年代的成渝铁路,偶尔还有一列绿皮火车通过;连接兰(州)海(口)高速公路的马桑溪大桥上的汽车风驰电掣般飞奔;正在施工的长江滨江路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一条淹没于荒草之中的石板小路,通往江边的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古镇,正在等待重生。
▲义渡广场。
顶
踩